上海虹橋天街商業綜合體

Posted on 6 月 20, 2018 in Column╳見築中國, 建築 Architecture
Share

上海虹橋天街

兩年前曾撰文介紹虹橋天地,當時的虹橋天地商業還不是很活絡,許多店家也才剛裝修結束,而近幾年的發展下來,虹橋天地辦公以及居住人群逐漸將這裡填充起來,現在到了工作日中午,中庭廣場及各個平台的餐廳門庭若市,已經成為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而且建築空間疊加的設計手法令人印象深刻,層層退台創造出不少露台空間,各平台分散落在不同的高度,看著不同活動在此地發生,是漫遊其中的樂趣。虹橋商務區緊鄰虹橋樞紐站,交通的優勢不言而喻,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地理優勢,多元化的交通樞紐,以大虹橋為原點的1.5小時經濟圈,讓虹橋商務區成為覆蓋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商務重鎮。這裡的定位不同於上海的其他衛星城市,它的資源條件豐富,擁有高鐵及航空樞紐、商辦及居住功能等等,幾乎是上海以外的另一個主力城市,可獨自支撐商務辦公和居住的需求,不需依靠上海市中心的生活機能,唯一缺乏的大概就是虹橋區的朋友圈吧。而依據虹橋商務區規劃對於未來的商業需求,光有虹橋天地還無法滿足虹橋商務區的需求,也因此周邊地塊還規劃了虹橋萬科中心及龍湖虹橋天街,只不過虹橋商務區開發時程過於急促,建築施工的品質不是很好,現場可以發現戶外地坪起翹不平整,甚至有些立面幕牆有零件脫落的現象,的確有點美中不足。

其中龍湖集團所開發的虹橋天街是虹橋商務區體量最大的購物中心,位於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從虹橋天街前往國家會展中心和虹橋樞紐步行就可以抵達,總面積約為43 萬平方米,主要功能有地上六層及地下兩層的購物中心及地上九層及地下兩層的辦公樓,辦公首、二層皆為底層商業。建築功能平均分布在南北兩地塊,每一個地塊都是在朝向虹橋高鐵站的一側佈置了集中商業,西側朝向國家會展中心則為辦公樓,各自對應著不同的來客屬性。此外交通動線上,也以商業及辦公功能作為劃分依據,在地塊中間設立一條南北向的雙車道,這條車道主要作為物業後勤、停車場出入口及上下客區域,而對我來說這條道路反而給人一種尺度良好的街廓感,在遊走商場的過程中,不經意的就走到這條後勤道路,兩側建築距離不同於外街的大尺度距離,建築間距短小而親切,同時兩側建築設置有局部退縮平台,讓兩邊建築體量在視線上不會過於壓迫,合宜的街道尺度不但適合步行,也適合易於互動的商業活動,相較於周邊都是以車為主的街道形式,若在這裡打造街道式商業很容易可以凸顯這條街道的價值,只不過,虹橋天街似乎並沒有要善用這條街道,沿街的商業店鋪出入口都只面向商場內部,實在有點可惜。虹橋天街的西面共有七棟辦公樓,樓棟之間都以空中連廊貫通,往西前往國家會展中心或是往東前往虹橋樞紐都只有十五分鐘的步行距離,同時也可以直接通往虹橋天街商場,此外空中連廊還進一步的將周邊的辦公樓串連起來,形成真正意義的天街。

由於虹橋天街的位置居中,同時又以空中連廊及地下通道與虹橋樞紐、國家會中心緊密結合,流動客源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虹橋樞紐每日八十萬的客流,另外則是每年因會展活動而帶來的五百萬觀展人群,他們來到虹橋短暫停留時,也需要就近尋找有趣的地方休息或解決餐飲問題。除了流動客源,常駐的辦公人群則依據商務區的規劃,未來商務區總入駐辦公人口將於2020年達到卅萬人,而除了服務商務區人群,開發商還將未來客源擴展到周邊十公里範圍內的居住人群,也因此如何在滿足區域內居民需求同時兼顧商務人群購物需求,成為上海虹橋天街不容迴避的主要課題。

早先年已投入運營的虹橋天地,將大量的餐飲品牌引進,幾乎主要的大品牌都可以在這裡尋獲,已是周邊辦公人群用餐的主要場所,因此虹橋天街商業定位則以體驗式商業為主,定期在商場內部打造不同主題的場景及活動來增強商場的體驗感,以內容為發展導向,同時利用較高端的零售業及餐飲與虹橋天地形成差異性,不少業態在商務區中都算是特殊的服務,比如說有上海第一家入駐購物中心的小型賽車車館和上海面積最大的汗蒸館,此外,商場也引入了多種兒童有關的業態,如遊樂園或是兒童語文培訓等,幾乎是滿足了家庭全員的各種需求。

虹橋天街建築設計以大形體塊做為基本構成,適宜的體量關係,讓人從外部就可以輕易的辨別建築體的主次關係以及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在群樓與主樓的交界處則是結合了商業及餐飲空間設置了戶外露台,除了滿足疏散功能之外還能夠在商務區中找到一處私密的呼吸空間。立面材料以玻璃幕牆及金屬幕牆為主,並利用第二層立面材料來打造體量之間的差異,以精采的多層次現代風格展現出虹橋天街與傳統商務區單一設計風格的不同之處。伴隨著虹橋天街的運營,又將虹橋商務區的商辦生活圈往上升級了一次!

 

虹橋天街商業綜合體
建築設計:AEDAS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