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藝術新祕境 上海藝倉美術館

Posted on 3 月 22, 2017 in Column╳見築中國, 建築 Architecture
Share

下午三點半的冬陽把一層大廳照得晃眼,落地玻璃之外就是上海黃埔江,在斜陽照射下顯得波光瀲豔。強烈光線下的背光效果,也讓參觀者的長影在空間中不停的飄動,每個畫面就如電影畫面般的充滿戲劇性。作為藝術商店的首層除了佈置許多藝術商品外,還設置了咖啡攤位,在此地可以啜飲著咖啡、挑選藝術商品及曬回兒太陽,如此作為一個參觀的起點似乎有點享受。頭頂上位於天花板的四邊形漏斗口也是不可錯過的亮點,它如同是美術館的胎記般,證明著美術館空間的原始身分,是1958年建造的煤運碼頭舊址處煤倉的八大煤斗。

具有煤斗工業遺跡元素的首層作為藝術商店,除了佈置許多藝術商品外,還設置了咖啡攤位,以此作為藝術洗禮的起點。

2016年底甫開幕的藝倉美術館可以視為一個綜合藝術園區,除了美術館建築之外,還包含了沿濱江帶的幾座工業遺跡改造建築,透過連續的動線將這幾的空間串連起來,建築設計由大舍建築設計所擔任,他們也曾設計另一個位於濱江的龍美術館。

美術館的外立面以水平線條為主,利用大小不一的水平體塊做組合,彼此之間平衡又帶有錯位的動感。結構所形成不斷重複的V型構造,彷彿就是美術館標誌的重複序列。圖片:上海藝倉美術館提供

上海藝倉美術館 Modern Art Museum Shanghai上海藝倉美術館 Modern Art Museum Shanghai方案設計之初,參考了一些相似的工業遺存的改造項目作為參考,比如說紐約的MoMA以及倫敦的Tate Modern,六年前也找了當時在中國還尚未嶄露頭角的隈研吾(Kengo Kuma)來設計方案。規劃過程的摸索中,漸漸發現理想的方案不僅僅是一幢美術館,而是具生活感美術園區,而這樣的空間就不會只是一棟建築單體,除了空間、還會是畫廊、或是草坪…而早期的方案除了隈研吾參與之外,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也曾經操刀畫過草圖,她提出的草案是以慣用的流線型線條將煤倉建築框架包圍在裡面,創造出一個類似溜滑梯的線條注入到黃埔江中,整個美術館像是一個螺旋體造型的形象,避開了框架的限制。

美術館選址時考慮了景觀因素,除了封閉式的展示空間,大量的戶外平台以及可以欣賞外灘景觀的空間,將成為酒吧及舉辦活動時的場所特色。

空間規劃最原始的概念就是OPEN(開放),一個開放式空間的未來生活,這也是現代生活的趨勢,當大家有錢有閒時就會開始注重休閒,而休閒活動拓展開來就有很多面向,看展覽、戶外活動、遊戲、甚至於是野餐等等。這樣的空間概念有點像是台中歌劇院,即使是沒有演出的時段,館場都是開放的,同時填滿不同商業或是活動來滿足人們停留的目的。因此園區內不管是景觀還是美術館本體都會有很多出入口,每個區塊都可以互相連通,這是藝倉美術館園區空間最大的特色。

戶外平台正好面對著上海黃埔江的轉彎處,黃昏下的城市天際線的絕佳景色,將成為美術館經典視野。

除了空間及環境上OPEN的概念,園區最原始的意象是做一個移動的美術館。因為藝倉美術館園區所佔用的地塊很長,參觀動線也因此拉長,所以將長條型地塊分割成了四個展示區塊,同時賦予不同的空間屬性,如同性格不同的島嶼一般,吸引參觀者在這些區塊中流動。每個區塊再利用藝術品擺設或是景觀,以多樣的媒體素材將空間串連起來,稱之為跳島式的展覽,就好比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季一樣,將不同的展覽、藝術品或是旅館分布在不同到島嶼上,參觀者則通過船隻接駁在島嶼之間看展。而串連各個空間的長廊也可以是慢跑步道或是活動的T台,不同的空間就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讓參觀者不管去到哪個空間都可以感受到不同風貌,以吸引參觀者在這裡停留,而這樣的空間型態對於運營團隊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必須要不斷的更新內容來豐富展出的形態,適應上海快節奏的變化。

對於美術館來說,原本煤倉建築面積捉襟見肘,於是透過外挑樓板來增加美術館的面積,利用懸吊的結構方式來吊掛樓板,造就了現在外立面上可以看到結構外露的倒V型構造,這樣的手法也為美術館新增了將近百分之六十的建築面積。有意思的是,立面上不斷重複的V構造,彷彿就是美術館標誌的重複序列。

藝倉美術館保留了煤倉的特色空間,幾個諾大煤斗空間被加上樓板變成展場,也因舊煤倉空間的限制,出現了許多水平的錯層空間,再利用樓梯垂直連接,樓梯的位置也隨著樓板位置而改變,正如同OPEN的規劃概念,迷宮似的動線讓開放式平面多了探索的樂趣。

依附在主館的戶外斜坡,除了作為通道之外,未來將規劃成戶外的藝術展示空間,而斜坡提供了一個不同高度及多面向的展示空間。

除了幾座連接個樓層的鋼構樓梯之外,美術館中還有唯一一座貫穿個樓層的清水混凝土旋轉樓梯,也是進入展覽館的必經之路,而因為旋轉樓梯必須以量身訂製的金屬模版打造,造價不菲,是館內一個有趣的特色空間。美術館的動線不複雜,基本上就是從一層開始逐層往上參觀,直到最頂層的展覽廳,再透過戶外的橋架直接通往首層,可以直接與濱江帶商業空間相連接,參觀動線不走回頭路,心靈洗滌的過程一氣呵成。

館中唯一貫穿所有樓層的旋轉樓梯,以清水混凝土打造,是進入展覽館的必經之路。

利用不規則孔洞的金屬鋁板作為主要的外立面材料,材料重量輕,同時也利於安裝,而且多孔洞使得板材內多空腔,保溫及隔聲效果較好。

座落在黃埔江邊上的優勢,則是讓建築提供了觀看浦西外灘及浦東陸家嘴的絕佳視線,特別是環繞美術館一圈的戶外平台,不管是觀看黃埔江景還是看另一面的高層辦公及酒店建築,都是獨一無二的上海視角。這讓也讓我想起了外灘美術館當初開幕時,在頂層有一個藝術咖啡店,同時也提供了絕佳的鳥瞰美景,而這裡更勝一籌,成了我新的藝術祕境之一。


上海藝倉美術館 Modern Art Museum Shanghai
上海市浦東新區濱江大道4777號
建築設計: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www.deshaus.com

Tate Modern http://www.tate.org.uk/
MoMA https://www.moma.org/
瀨戶內國際藝術季 http://setouchi-artfest.jp/


本文同步刊登在台灣『旅讀中國』雜誌2017/ 3月號。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