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都心的青春商店街 上海市大學路步行街
在上海東北角有個地域性生活區叫做江灣五角場(亦稱為五角場),因為有五條主要道路交匯於此,因此得名。目前是一個生活、商業與工作機能完整的地域性生活圈,是上海十大商業中心之一,與徐家匯、淮海路、中山公園等商業中心齊名。雖然五角場的開發較晚。但是在整體規劃上有比較高的起點,早在1929年,上海特別市政府通過「大上海計劃」,將此處做為新上海中心區,抗戰前已在五角場的東北方建設市政府、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建築,此外還有充滿中式建築風格的江灣體育場,至今仍在使用。隨著時間的推進,這裡逐漸發展為文教區,周邊校園林立,其中包括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等。到了1990年代,隨著五角場副都會中心的規劃發展,主要的大型商業百貨開始聚集在五路交匯處,周邊地塊新增了大量的辦公空間,其中新型辦公型態如眾創辦公空間等等也大力推動,比如位於淞滬路周邊的”創智天地”便是一個受矚目的辦公項目,它主打的辦公空間可以彈性組合,同時辦公間開敞明亮,並將周邊的綠環境融入到辦公環境中,開啟不同於傳統辦公環境的型態。五角場有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吸引許多知名外資企業將辦公總部搬到五角場,如今五角場已與「徐家匯繁華商業副中心」,「浦東花木高尚居住副中心」,「普陀真如交通樞紐副中心」並列為「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區」之一,並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相結合,形成校區、知識產業園區、現代生活區和商業區融為一體,相互呼應發展的綜合模式化城市副中心。
有意思的是這個年輕的城市副中心,有著一條充滿小清新的的商業街,它有著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名字,”大學路”,而它確實也通向上海財經大學及復旦大學,另一端則是與五角場主要商業區相接。大學路不寬,僅為兩線道路,兩旁大幾乎都是七層的小高層建築,這些建築群不同於中國常見的封閉式住小區,社區的管制點設置在每棟樓的首層大廳,其他空間則是採用開放式的管理,雖然沒有實質的邊界,但內聚性強的圍合式建築布局,也不會造成陌生人的任意穿越。建築底部則是以沿街商業為主,而我一到這裡就能夠感受到大學路步行街的沿街外鋪型態在上海是前所未有,甚至能嗅到一絲絲的法國左岸風情!不算寬的街道寬度,讓兩邊的街道可以互相通氣,能輕易地觀察到對街的動態,樓上的住宅與沿街店鋪的關係也彷彿融合在一起,雖然原本這些住宅建築就是住商混和,但辦公型態也被嚴格管理,大多是些小型的創意產業,一樓的商鋪則多為餐廳或是咖啡,因此吸引不少創意人在此流連工作。而這裡的主要特色就是生活感強且管理有序的”外擺位”(指的就是露天座位),每家店鋪都在街邊擺上了座位,提供著下午茶或輕食,座位區之間也用花草做隔離,戶外座位成為了居民或是SOHO工作者交流的情趣空間。這讓我想到在上海開酒吧的朋友,曾經也把高腳椅放到戶外想營造點小資情趣,但這美夢卻被旋風來訪的城管(城市管理者,類似市容的糾察隊)所終結,一下子所有的桌椅就被小貨車載走沒收,實在尷尬。而幾年前的大學街街邊也曾是混亂過,招牌無序、流動攤販以及違規停車問題多,周邊居民也投訴不斷。而既然傳統的管理不見效,就索性採用新管理手法,利用大學路街面寬道路窄的特點,利用人行步道的寬度優勢,推出”露天吧”的經營模式,在不影響行人通行及安全的前提下,在寬約四公尺的街道上設置一定的區域,約有兩公尺深度可供沿街店鋪自由擺放座椅,並做到”經營在內、消費在外”的模式。而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規範街邊座位的擺放,同時也因為周邊多為商住樓,對於居民的影響不大。同時招商時,引進的店鋪都是挑選過,屬於較願意配合及溝通的高素質業者,店鋪對外的擺設要經過管理會審核通過才能夠實行,對於露天座位的營業時間及擺放範圍也有嚴格規定,除了管理會的規定,業者也能自律,大學路露天街就因此一炮而紅。寬敞乾淨的街道及充滿互動的露天座位,工作日吸引着商務人群在這裡休閒或是辦公,週末也吸引着來這裡體驗悠閒露天情趣的遊客。
這樣的街道尺度也讓我想到位於台北民生社區較有小資情調的富錦街,則是因為處於住宅區之內,綠意盎然,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步行道狹小,行人不時的要走到車道上,好在道路上不是太過於繁忙的交通,讓我還能夠走在路邊而不擔心車輛的來往。如何創造一個宜人的步行環境,也常是我們設計人要思考的,如何去看待沿街店鋪、行人與汽車之間的關係,並應該賦予車道或是人行道更多的功能,而不僅僅是通行的功能!
大學路長約八百公尺的適中長度,正好是一般人步行疲憊的極限長度,各類的店鋪裝修現代充滿設計感,周邊建築造型也個有特色,其他與大學路交錯的道路也設有綠地公園,綠化填滿了道路與建築之間的廣場,店鋪、綠化、露天座位上的人群,成為大學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楊浦區大學路:搭乘地鐵十號線至江灣體育場站,2號出口出站,往北走到政民路左轉,而大學路與政民路相平行。
本文同步刊登在台灣『旅讀中國』雜誌2017/ 2月號。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