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美學 嵊山島後頭灣村

Share

近幾年台灣有些咖啡店或店鋪不約而同的興起一股舊貨風,有心人從歐洲舊貨市場蒐集了50-70年代的北歐傢俱或是居家物件,從大型家具到小型燈具等等,利用家具將店鋪裝修風格轉變為Vintage風格,不管是單個物件或是店裡的氛圍都展現出一種復古念舊的情懷,或是是對於七零年代的工業設計的愛慕,或是對於北歐線條的崇拜,甚至只是對於某些細節的情有獨鍾,例如淡綠色的玻璃材質的水杯等等,都得讓人細細把玩品味。

可是,當單獨的物件從空間中抽離之後,就僅是那個時空中的產物,只有本身僅有的單一功能,單一的物件無法闡述故事,可以視為一種時光的延續,但終究也只能是裝飾品。

而空間就不一樣了,時間加上空間往往造就不同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展,空間從被創造賦予功能而被使用,空間的填充物也不斷地因時間推進而改變,改變主人、改變功能…而最終因為某些因素而停止使用,有的被拆除,有的空間則是原封不動的保存了下來,而這就是迷人的〝建築廢墟〞。

有些藝術評論家認為,理想的廢墟必須具有宏偉的外觀來呈現昔日的輝煌,同時也要有足夠的經歷及殘損來表明輝煌已逝去,也就是說,昔日的宏偉來顯示征服不易,而破敗則足以讓後人感嘆前者的成就。這兩個衝突的元素則是建築廢墟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與完美、唯美迥然不同的震撼視覺外型之外,還寄託著人們對於歷史輝煌或是不堪記憶的直視及反思。

嵊山島後頭灣村

嵊山島後頭灣村

在中國東海上有一個小島上,便有一個充滿極大空間能量的建築廢墟群,它已經廢棄了二十幾年,直到近年才被媒體曝光。它便是位於嵊山島上的後頭灣村,嵊山島地處舟山群島東北部、嵊泗列島最東端,是中國沿海最東邊的住人島嶼,又名盡山,意為「諸島至盡」。嵊山島是中國著名的舟山漁場中心,有「百年漁場」之稱,除了漁業,島上也漸漸地發展了觀光業,迎合都是人們對於漁家樂的休閒需求,島上私人交通車以及民宿業開始發展,不少特色民宿都逐漸的打起名聲。

後頭灣村位於嵊山鎮的東北部,建立於1950年,由於這裡的漁業資源豐富,九成五以上村民從事漁業相關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後頭灣村是嵊山鎮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居民大多建造起了樓房院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後頭灣村是當地最富裕的漁村,魚獲豐富,但由於當地村民過度捕魚,終導致附近海域資源耗盡,當地漁業逐漸式微,令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漁村變得冷清。2002年,人去樓空的後頭灣正式撤村。

嵊山島後頭灣村

初見後頭灣村時,感受到村落的完整性及強烈的聚集感,光看紋理也可以感受到當初的繁盛。

嵊山島上沒有公共交通,所以只能包車前往,我們從山頂上的停車場一路往山坳走去,沿途會經過一片鄰近後頭灣村的墳場,也難怪當地居民習慣稱呼村落為「鬼村」。到了入山坳處有一座寺廟,從這裡便可以一攬無人村的全貌,村落聚集在山坳之中,順著山體從海邊港口一路分佈到山腰以上,經過近廿多年的變遷,山坳的水氣條件造就了綠藤遍野、靜謐荒蕪的獨立祕境,吸引了大量遊客、攝影師和追尋世外之美的人們。

雖然是無人村,但似乎不太寧靜,一方面是因為媒體的快速傳播,到訪的人已經不少,雖還談不上人潮,想要取個無人的景色也需要不少時間等待,不過另一個好處是,人多也比較敢深入探索,畢竟還不致于無人可以呼應。而另一方面,荒廢空間中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比如廢棄的電視機,面料斑剝的沙發或是摺疊整齊的兒童衣物等等,都不經讓人想像起這裡過往的生活,耳邊彷彿也聽見當時孩童的玩鬧聲,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每個家庭說不完的故事,寂靜而喧嘩。

嵊山島後頭灣村

房屋立面上除了使用塗料,還使用了洗石子工法,甚至鑲了圖案瓷磚,比島上許多近年建造的民宅多了更多的品味及質感。

無人村的中央位置,有一座頭後灣小學,學校大門門頭依然挺立,校門前的斜坡是這個村裡的常態,村中平坦路段很少,與走在九份山城的感覺很像,上上下下地叉路也不少,但總是可以便認出主要道路。學校裡傳來幾聲狗吠,學校的操場上還晒著衣服,顯然裡面還有主人,而除了學校,在靠近山腳的一棟民房中也還有一位居民留守,他開了家簡易的店鋪,弄來個冰櫃便在這裡做起了冰棒的生意,人們大多也選擇這裡為無人村探索的折返點,店老闆把以前電影公司來無人村拍片時,所遺留下來的腳本當做一個景觀特色,跟我們說起了故事,但卻也說不出無人村的未來。然而,對於當前的後頭灣而言,守護它的平靜,似乎比起迎來送往各方遊客顯得更為恰當。

嵊山島後頭灣村

無人存在的地方,就會輕易地會被大自然吞食,抑或可解讀成回歸自然。只有路燈見證了這一切的轉換。

從後頭灣村的廢棄屋的外表可以看出無人村曾經的富裕狀態,每棟房屋都至少兩層樓,而且都帶有陽台,立面上除了使用塗料,許多地方也使用了洗石子工法,甚至是鑲了圖案瓷磚,比島上許多近年建造的民宅多了更多的品味及質感。難以想像村民可以因為交通問題而集體放棄這些得來不易的家產,也有資料顯示,雖然外遷看似是因交通不便、去鎮中心過更​​好的生活等,但有從事海洋資源研究的專家直言:「那只是一種表像,實質是資源的耗盡後,人們的逃離。」。不管廢墟曾經承載的是繁華歲月還是理想抱負,它們現都承受著來自寂寞與喧囂的對比,並且以一種妥協的姿態,還給歷史一個落寞的背影,歸於寂靜而漸漸消逝。


交通從上海市出發,須先從南浦大橋站或東海大橋搭乘客運至沈家灣碼頭,再搭快艇嵊鷹號或慢艇岱山號前往(快艇約三個多小時)。由於船班少,票難買,建議先請島上的民宿老闆代購。


本文同步刊登在台灣『旅讀中國』雜誌2016/8月號。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