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紅坊

Posted on 8 月 24, 2014 in Column╳見築中國, 建築 Architecture
Share

離開淮海路走進紅坊的那一瞬間便被眼前起伏的綠地所震撼,因為來到上海市中心少見的開放空間,不管是心靈上或是空間上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清新感,讓人由衷的去喜愛上這個地方。

紅坊的前身是建於1956年的原上鋼十廠冷軋帶鋼廠廠房群,建築結構高大、空間開闊。1995年,因工廠轉型的緣故,廠房從此閒置,成為了上海市中心現代的工業遺產之一。過去廢棄的廠房和髒亂的環境,與不遠處梧桐成蔭的新華路歷史街區和周邊現代公寓顯得格格不入。

城市的快速發展催生著建築的更新,姑且不論建築的歷史價值,衰落城市區塊或舊建築開始在這個潮流中被重新檢視並界定身份,那些快要被遺忘和拋棄的空間重新介入到城市生活中。在上海舉辦世博會之前,便將紅坊這樣的工業遺產改造案子當作試金石,將紅坊當成工業遺產再利用及中國文化產業的示範區,並定位成為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120212 SH RH_001_resize

因為當時在上海有許多類似這樣的工業建築,都將因為世博會的來臨而進行搬遷,留下的都是一些大尺度的大型空間,而這些工業建築都屬於國家的財產,相比動輒千百戶民用住宅的動遷成本,廠房改建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原上鋼十廠的建築基礎上,通過保護性改造和功能重塑,來發展保護工業遺產及再利用的理念,並獲得極大的成功。後來便大規模的將這樣的手法應用在世博園區的廠房工業遺產建築上,比如江南造船廠,上鋼三廠或是市南發電廠等等,當時都成為世博園區內重要的建築,而在後世博時代,也逐步的轉型成為博物館、博覽館等永久性的建築,現在回顧起來,工業遺產再利用是世博會的重要成就及創舉。

2006 年初,為了整治這塊被遺忘的城市角落,上海市以文化藝術社區的定位,決心將這裡改建為一座城市工業遺址上的綠洲。在新一輪的上海城市規劃調整中,廠房用地性質確定變更為公共文化用地,保留廠房並改造更新,成為以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為核心的公共文化中心。在上海政府的支持下,借鑑了國際上幾個利用廢棄工業廠房改造成藝術中心的成功案例如英國倫敦的泰德美術館等等,以整舊如舊和新舊鑲嵌的原則,分別改造為具有歷史感的「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和前衛的「民生現代美術館」,成為體現上海藝術活力和延續城市歷史脈絡的公共藝術中心。

100905 SH_029_resize

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彙集了藝術展覽館、畫廊、設計室、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鋪等眾多文化藝術元素。因應廠房的機能,這裡的層高比一般的廠房還要高,於是便創造出了層中層的空間,在廠房內部有一座三層高的鋼構建築,廠房與三層鋼構建築之間便是一個具戲劇性的挑高廊道,走在其中可以看到整個廠房的空間及屋面結構。首層以展示雕塑作品為主,二層以上則為辦公空間使用。一層的局部空間也有其他對外營業的單元空間,其中有設計書店、畫室以及藝術家工作室等等空間。改造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建築的原有結構、空間特性,大量使用素混凝土、鋼材、玻璃以及木材融入原建築,使得工業廠房的粗獷雄健與現代化藝術展示的精緻細膩渾然一體。

IMG_8718_resize

越過中央綠地,在雕塑藝術中心的對面是民生現代美術館,是另一個值得探訪的空間,民生現代美術館由中國民生銀行發起成立,是中國第一家以金融機構為背景的公益性藝術機構,也是原上鋼十廠的廠房之一,美術館總面積近四千平方米,館內有五個展廳,展廳面積約一千六百平方米。精簡的廠房的空間,只有極簡的粉刷,讓人們可以專注在藝術品的呈現上,而高挑的空間大大延伸展示的可能性。外部的立面則是主要以灰色金屬網牆為主,整體上屬於較科技偏冷調的風格,與園區內古舊的廠房建築形成對比。

100905 SH_033_resize

120212 SH RH_012_resize

草地上的人們或坐或臥,身邊就是幾座大型的雕塑藝術,因為紅坊本身是以雕塑為主題的創意園區,這片開放空間也是屬於雕塑公園的範圍,綠地上有常設的大型雕塑展,這裡就像一座遊樂場一樣,裝置在大草坪上的巨型雕塑,是孩子們最愛的大玩具。而草坪周邊的覆土建築和建築造型各異的空間,吸引了文化、創意機構和商家進駐,有販賣過季名品的Joyce Warehouse、手工訂製服裝店、沙宣學院、咖啡館和書店等。一家人可以悠閒地在此消磨一整個假日。更多有趣的空間,等著你來發現!


紅坊
http://www.redtown570.com/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號,近凱旋路
地鐵3號線、4號線、10號線虹橋路站,步行約 5分鐘。

民生現代美術館
http://www.minshengart.com/


本文同步刊登在台灣『旅讀中國』雜誌2014/8月號。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