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旅行最終幾日疲憊感也漸漸浮現出來,本來心中盤算著列車或許會誤點,可以偷點時間睡懶覺,卻幾次都在清晨的睡夢中被驚醒,幸運地,這次在印度的四趟火車旅行沒有一次誤點。印度行最後的目的地是昌迪加爾(Chandigarh)。這裡對我來說是個轉換心情的行程,特別是在印度金三角[1]的行程之後,覺得可以在這裡得到一種紓緩,因為此行不為觀光,而是準備浸淫在大師勒•柯布西耶[2]的空間里。

開始習慣印度日夜溫差大的環境,清晨六點有點冷,下火車之前就先把外套披上,而且這次火車來到更北的位置,氣溫更低。昌迪加爾是終點站,不擔心會來不及下車,下車更加從容,之前曾經因為太過匆忙下車而遺忘了物品,所以這次特地在床位上多看了幾次,同時間,也對於在這裡下車的人感到好奇…他們為什麼會來到昌迪加爾?他們學歷特別高嗎?行為更加有禮?還是有錢人家?我其實什麼也看不出來,清晨的薄霧把乾淨的月台洗刷得更為清爽,我也忍不住大吸了幾口氣,低溫而濕冷的空氣倒也讓鼻子通暢了許多。

不過,感到愉悅時間不長久,這一站不是旅遊熱點,鮮少有遊客來訪,我們相對白皙的東方膚色跟顯目的大背包自然備受矚目,特別是對於各種拉客者。越靠近車站出口,來拉客的人也越多,大多是出租車或是機動三輪車司機,可能也是因為車站的管理比較不嚴格,這裡在月台上拉客的強度居然比去過的幾個相對落後的地方還要厲害,有一度幾乎逼近被惹腦邊緣,可以想象當時的臉能有多臭就有多臭,拉客的人就像蒼蠅一樣,只有我逃到車站廁所才能安歇,我開始懷疑昌迪加爾到底有多少能耐能讓我享受其中,也希望這不是一個錯誤的旅行決定,因為為了將時間留給昌迪加爾,我們犧牲了待在新德里的天數。最後,總算在一陣混亂的討價還價後,決定了一台Tuktuk(機動三輪車),而且搞了半天,最後載我們的司機跟剛才與我討價還價的人,還不是同一個!後來才明瞭,原來司機不會英文,只好靠別人幫他談生意,心想,還好手機網絡暢通,至少我還可以秀給他看Google Map來溝通目的地。

前往旅店的路上,除了一路拿外套把自己裹得密不通風外,能做的就是直瞠瞠往街道看。除了臉上剛睡醒有點浮腫之外,心情也很複雜,這裡實在不是印度該出現的場景,前幾天才經歷的各種髒亂彷彿就在這裡一筆勾銷,街上沒有了牛(沒有了牛,便少了很多難以形容的髒亂源)、也沒有衣衫不整的路人,這裡真的出乎意料的好乾淨,對於歷盡骯髒的我來說,無疑也是心情上的放鬆。

Hotel Stayadeep 我的Small Luxury  Hotel

曾經有朋友住過Hotel Satyadeep並推薦而選擇了它,推薦的因為是因為這家旅店的裝修深受現代主義的影響與昌迪加爾的城市形象相符而讓友人深受感動,而我也被他拍攝的純銅製客房鑰匙而打動,目前在booking.com等網站還找不到,只能透過E-mail預定,而且預定還不收訂金,所以行程中也很擔心旅店會因為我們的火車誤點no show而取消預定,所以在到達前一天又發E-mail說明我們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晚到,所幸,這一切都沒發生,我們甚至比預計時間還提早到了旅店。旅店門面跟原本想象中的差不多,內部裝飾則是能感受到時光停留在1950年前…多以木質為材料,有著多年使用下來的自然痕跡,有些櫥櫃對於現在來說也堪稱經典,局部的燈具跟裝飾也是以金屬為主,特別是金屬打造出來的線腳及造型更是能夠感受到手工製造的純樸感,這樣的vintage風格在近期也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特別是許多餐飲或是民宿都在追求這樣的氛圍,而在這裡卻是渾然天成不做作,這裡也成為此行住過最舒服的印度旅店之一。

由於到達旅店的時間太早,服務員得去找管理員來幫我們開房間,必須花點時間等待,所以我們決定先在旅店的小客廳吃早餐,早餐送給我們時,更加深的我對於旅店的好感,每一份早餐都用金屬鐵盤擺盤,佐麵包的醬料也用鋁制的圓形小碟子裝好,每個食物就像物件一樣被整齊的排布在一個金屬框框中,這不就是昌迪加爾的縮影嗎? 吃完早餐,也進了房間,趕緊把早餐心得發到Facebook跟朋友分享。

過往的旅行經驗中,我最喜歡研究當地的地圖,喜歡把景點位置瀏覽過一次,先摸清楚每個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及相互之間的關係,這樣就可以保有行程的彈性,隨著自己所在的位置而調整,所以不管是從火車站到旅店,還是從旅店到公交總站,心理也大致有譜是要步行、還是乘車。旅店的區位不錯,公交車總站就在隔壁地塊,這也是當時決定這家旅店的原因之一,希望可以搭乘公交去各個參觀點。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Hotel stayadeep 的接待處充滿濃濃的復古風情,地板是磨石子處理,牆面則是以木料為主,所有的線腳都一絲不苟,沒有草草收邊的情況。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旅店所提供早餐的質量完全跟得上它的空間態度。我們點的早餐薯餅的色調,搭配金屬餐具以及白瓷咖啡杯,散發出另一種印度殖民色彩,與一般鮮艷的色彩印象迥然不同。

昌迪加爾

昌迪加爾是一個歷史定位特殊而造就的城市。在印巴分治[3]之後,旁遮普省被一分為二,東邊屬於印度,西邊則屬於巴基斯坦,但是原本旁遮普省內的主要資源,比如首府、主要的學校及醫院等等公共建設都屬於西邊的巴基斯坦,這使得印度這邊的旁遮普省頓時失去了首府,同時分治後,大量的印度教及錫克教難民湧進東屬印度的遮普省,造成人口急遽上升,但是卻又資源匱乏。因此為了替這些居民建立一個新的行政、經濟及文化中心,同時也需要一個新的首府作為權力接管的象徵,印度第一位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認為這件事必須盡速辦理並大力支持。於是印度政府決定在新德里以北240公里的山麓下划出114.59平方公里土地,興建新的首府,並以該地一座村落命名為昌迪(力量之神)加爾(碉堡)。然而好景不常,印度旁遮普邦內西北部以說旁遮普語的居民為主,東南部則以說印地語的居民為主,兩個地區經常發生衝突,於是印度政府乾脆在1966年時,將旁遮普邦東部劃分出成為新的哈里亞納邦,藉此解決兩個地區的紛爭,而位於兩邦之間的昌迪加爾又成為了兩邦之間增取的對象,兩邦都想爭取昌迪加爾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作為自己的首府,而這次總不能又使出蛋糕切對分的手段,於是中央便將昌迪加爾收回,作為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由印度政府直轄接管,同時又兼任兩個邦的首府。這下子可把昌迪加爾抬到一個極高的管理地位,昌迪加爾的建城計劃便由此開始。

建築師的機會

現有的城市規劃成果並不全然是勒•柯布西耶的意圖,只能說他在當時真是好運來了,在勒•柯布西耶城市設計規劃落實之前,便已經有了規劃方案。在建城之初,因為印度境內缺乏有經驗並具有足夠能力的建築師,於是印度政府便派專員聯繫了紐約規劃師邁耶(Albert Mayer)的事務所,因為邁耶對於印度以及開發中國家的居住問題有相當的研究及經驗,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跟印度總理尼赫魯早在戰時就相識。第一輪的城市規劃在1949年底成形,跟他合作的還有一位設計師斯坦因(Clarence Stein),他提出:將自然與人造環境、連續的步行系統、有效的機動交通及開放空間方案要和〝鄰里單元〞[4]進行整合,規劃師邁耶的總體規劃也遵循了這些原則。在建築方面則邀請了諾維斯基(Matthew Nowicki)加入,負責住宅區及公共建築的初步構想及設計,這三個人組合而成的團隊,在1950年提交了一個概念總體規劃方案給印度官方評估,在他們的規劃中,昌迪加爾呈扇狀展開,政府大樓位於扇形的頂尖,而市中心大樓則位於中央,兩條線狀公園帶由東北一直伸延至西南,而扇形走向的主要幹道把各小區連接起來,規劃風格深受當時美國的規劃經驗所影響。

而同年八月,諾維斯基在一次的飛機失事意外中逝世,失去主要副手的規劃師邁耶自覺自己無法完成任務,便辭去了這項任務。後來印度專員來到了法國巴黎的勒•柯布西耶事務所找他來繼續這項任務,起初他並不同意,但一個月後,他決定接受委託,用現代建築語匯在印度這片荒原上來實踐他的理想。

勒•柯布西耶接受委託後,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將整個方案重新來過,可以以這麼短的時間完成,主要是因為他並沒有從草案開始,而是修正了邁耶的方案,雖然自負的他應該會推翻原始方案,但是事實上有很多原則性的規劃原則,被勒•柯布西耶所採納並加以改造,讓整個項目充滿他的個人色彩,強調了軸網以及構圖,利用大量的模矩原則來排布建築,就像戰前幫巴黎所做的城市規劃一樣,這也是勒•柯布西耶自誇的一點,號稱自己可以在法國的工作室中來控制印度工人操作。目前昌迪加爾城市共劃分為約60個方格(Sector),每個面積約為1.5公里乘1.5公里,順序命名為第1區至第60區,而由於勒•柯布西耶認為「13不祥」,故沒有第13區。

the Capital Complex

來到昌迪加爾,除了是對於勒•柯布西耶的致敬,體驗他理想中的城市規劃,另一個主要看點,便是參觀昌迪加爾的政府行政大樓群(the Captial complex),其中包括了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議會大樓(Palace of Assembly)及行政大樓(the Secretariat )。勒•柯布西耶將整個城市視為一個人體的架構,以行政中心為頭部,城市中心的商業區為心臟,大學區跟工業區則是雙臂;城市的建築組群如「肌肉」一般附在骨骼上,綠地就是城市的「肺」,以這樣的架構串穿整個城市。

辦理許可 一波三折

離開旅店,邊走腦中邊浮現昌迪加爾棋盤式的街道地圖,我知道我現在正位於靠近中軸南邊的區塊,公交總站(ISBT, Inter State Bus Terminus)就在路口對面,但是眼前路口的交通有點驚人,此刻也正好是星期一交通尖峰期,悶熱的天氣,讓人有點煩躁,花了點時間才穿越了路口,街廓的尺度以及建築之間的距離實在有點大,如同是北京的街道尺度卻搭配上的村鎮的建築,一眼看去,覺得公交站很大看不到入口,我們只好小心地從公交車停車場進入總站。來到公交總站有兩個目的,一是來辦理參觀政府行政大樓群的許可證,二來是想搭乘公交車前往政府大樓建築群參觀。關於審請許可這件事,在行前除了參考網絡上的攻略之外,我也瀏覽了官方網頁,網頁上記載了幾個可以申請許可的辦公處,其中包括了在公交總站的遊客中心。而來到位於17區(Sector 17)的公交總站,便已經被它的建築型態所吸引,雖然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忙於在這裡面穿梭,並且很快就沒有了方向感,但它的所使用的建築元素跟材質,在在讓我懷疑這也是出自於勒•柯布西耶之手或是在他的指導之下完成的,結構獨立、自由牆體的佈置、架空的首層空間,讓我也不自覺得放慢腳步,漫步其中,跟周邊悠閒的看著報紙等候公交車的人群一樣,融入這流動而避熱的空間。在一連串的詢問下,找到了位於二樓的遊客中心,從外面看進去裡面幽幽暗暗地,感覺沒有營業,但心想無論如何必須要拿到參觀許可,便進去找到了工作人員,才得知這裡無法申請許可證,對方也說不出到底具體哪裡可以拿到許可,我望著遊客中心貼滿幾棟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作品背景牆發呆,邊聽著工作人員喃喃絮語。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公交總站遊客中心的牆上布滿了勒•柯布西耶的圖畫作品,其中包括了他最著名的人體比例模型。

於是決定直接前往政府大樓申請參觀許可證,這也是網絡上查到的攻略之一。昌迪加爾的規模不小,而且因為是棋盤式的路網佈置,公共交通系統變得相對重要且方便,這裡不像其他地方一樣有隨手可招到的TukTuk(機動三輪摩托車),出租車也為數不多,畢竟乘車費用還是高出許多。雖然公交站規模不小,但是信息指示卻是匱乏的可憐,最終問到了公交車號並只能得到”到轉角的第二根柱子等候”的指示…然後眼睜睜的看著其他號的公交車來來去去,卻怎麼也等不到我們的公交車。最後只能透過每台公交車前面的指示牌終點(如果有指示牌的話)跟直接詢問乘務員來判斷要搭哪一部公交車,最後我們選了一台終點站是高等法院的公交車,車上大多是西裝筆挺並拿著公文包的人,搭這輛公交車應該沒錯。最終,我們順利的到達了高等法院那一站,而且一下車,眼前就是高等法院博物館(High Court Museum),幸運地,週一沒有休館。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昌迪加爾棋盤式的城市規劃有利於的公交系統的發展,城區中有幾個主要的公交總站以及遍布各地的站點。不過公交路線的資訊對於外來客來說,仍有改善的空間。

高等法院博物館是個兩層樓規模的小型展示館,其中展示著高等法院的發展史及文物,比較有看頭的是這裡呈現了高等法院法庭的模擬實景,勒•柯布西耶除了建築設計,對於傢具以及繪畫皆有所成就,他為了控制法庭空間的聲學特性,他設計了一系列總面積約650平方米的掛毯,最大的一個掛在大廳(Great Hall),另外有八張掛毯則分布在較小法庭中。在這個模擬的場景中,則可以看到這些掛毯,可以彌補高等法院內部不接受參觀的遺憾。短時間參觀之後,我決定往市區方向走,因為剛才公交車在到站之前經過一片無人的林子,眼尖的我看到有一間有著設計感外觀的遊客中心,而且離這裡不遠,而且那裡可以辦理參觀許可,比直接殺去行政大樓靠譜,預計步行個十五分鐘便可到。

這個旅遊中心的地理位置還真詭異,雖然位在通往行政區的主要道路上,但卻隱藏在一片樹林中,與我們要參觀的政府行政大樓群的交通動線毫無關連。而顯然來這個小屋的人都是來獲取參觀許可的,工作人員熟練又快速的幫我們做好了參觀許可證,是一張白紙文件,上面有著我們的資料跟照片,僅當天有效,而現在已經是正午了,時間有點緊迫。正當我擔心因為不知道參觀的路線而怕浪費時間的同時,原本幫我們做背包安檢的警衛居然要帶我們去,這下可以省下許多探路的時間,他引領我們穿越林子,又穿越了停車場,眼前突然寬廣了起來,高等法院就佇立在偌大的廣場中,而行政區的中軸又將另一邊遙遠的議會大樓跟行政大樓串連起來。心中不免激動了起來,雖然知道無法進入法庭空間參觀,但能夠走進其中,體驗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也已經是心滿意足。

高等法院 the High Court

勒•柯布西耶善用混凝土材料的特性,自由的塑型而不受結構所影響,他在1926年曾經提過「新建築五點」[5],由於這五點設計原則,所以建築結構主要採用框架結構,牆體不再具有承重的結構功能,這也讓他的作品出現異於傳統建築的形態特徵。而在建築設計中,他也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也可以在昌迪加爾行政區建築中找到相同設計原則的元素。因為配合這裡風土氣候的因素,高等法院採用了大型的遮陽板來達到小氣候控制的目標,在遮陰的情況下,仍然保持通風。這裡採用了幾個與其他立面不同的竪向立牆來界定出入口,而目前這幾個竪牆也被塗上了鮮艷的三個原色,相當顯眼,也讓本來清水混凝土的立面有了視覺上的焦點。而在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最富趣味的建築元素便是斜坡道,提供了漫步建築的機會,入口附近的斜坡道垂直貫穿了整棟建築,透過坡道上的幾個幾何洞口,可以窺探在入口集結或是休息的律師們,在這裡我花了不少時間停留,除了因為這裡是勒•柯布西耶在昌迪加爾的第一個設計的建築,同時,在1950年建造(1951-1956)的現代建築,至今還保持原有的使用功能,真的是很不簡單,徬佛見到了50年前的昌迪加爾。

帶領我們的警衛在這裡也要跟我們分開了,他指向中軸線的另一端示意要我們往那裡走。我邊走邊回頭,只求再多望高等法院一眼,因為這件大師的作品,可能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了。中軸的廣場空間是傳統的儀式性手法,以巨大的尺度及距離來宣示政權的所在,同時,兩邊視線皆可及的政府大樓也宣示行政區的範圍。頂著陽光走在缺少綠化遮陽的道路上,突然覺得肚子緩慢的翻滾併發出轆轆的聲音,才想到原來還沒有吃中餐,我們是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被帶來參觀行政大樓,在這個結骨眼上也不可能中止參觀的行程跑去吃飯,包里的瓶裝水也所剩不多,也只能保佑待會到了行政大樓可以找到員工食堂或是小賣部可以買點吃的。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高等法院的立面材料為清水混凝土,雖然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施工,清水混凝土完工後的質感不比現在,但是當初對於模版方向的嚴謹要求,也讓整面混凝土牆顯得高雅,在半戶外的坡道中,除了可以漫步建築之外,還可以親手感受混凝土的觸感。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勒•柯布西耶設計出高挑而富有戲劇性的空間,有些空間是沒有用處的,大膽的從氣候及型態上去考慮,雖然有厚重的凌空挑版,但是難忘的空間體驗早就勝過一切成本考量。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高等法院的參觀過程中,這裡待的時間最久; 斜坡道除了提供垂直的動線之外,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觀賞視角,一路往上,或左或右,不同角度,不同的光影。

議會大廈 Palace of Assembly

議會大樓及高等法院前面都有大面積的水池,走近一看才發現已乾涸,還蠻希望這裡正好是充滿水的水池,這些水池除了是景觀功能跟調節微氣候之外,在心理上也會讓人感到環境舒適些。議會大廈建於1952-1962年,功能上也是三個主要行政建築中最複雜的一棟,除了辦公空間,還包括委員辦公室、出版社、參議會辦公室及一個主要的集會大廳,我們從集會大廳的一側過去,立面上有一幅巨大的彩繪圖案,也是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空間上可以看得出來可能是因為建築體量過於龐大超過現在的需求,不少空間室閒置著,也缺乏維護管理。外觀上,議會大廈的辦公立面跟一旁的行政大樓較為類似,只是規模小一點,立面變化較少,最主要的外觀特徵便在於它高聳的巨大雙弧型的圓柱體,遠觀有點像是核電廠的造型,而會產生這樣的造型其實與勒•柯布西耶善用光線的手法有關,就如同他在法國的廊香教堂[6]一樣,教堂大小不一的洞口以及洞口牆體的不同角度,讓教堂在不同的時間段或是季節,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得以呈現教堂多樣而肅穆的氛圍。而這裡則是考慮要接收冬季及反射夏季的陽光,在春分或是秋分時節的陽光會從頂部投射入室內的雙曲線牆壁上,為圓形議會大廳帶來季節性的光線變化。同時,我們在這裡仍沒找到食物,只能冀望在行政大樓能有所收穫。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眼前議會大樓的大挑檐正好提供我們遮陽的地方,躲在結構主體後面的是勒•柯布西耶的繪畫作品,介於高等法院與議會大樓的廣場正好提供了一個遠處觀賞的空間。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行政大樓的頂樓是眺望議會大樓跟高等法院的最佳位置,也是進入行政大樓唯一可以攝影的機會。議會大樓的雙曲線筒狀空間造型成為了整個行政區最矚目的建築特色及視覺焦點。

行政大樓 the Secretariat

顯然隔壁的行政大樓的保安等級比較高,周邊除了有帶刺鐵絲網圍護之外,在入口處還有荷槍的軍人站崗,我們被引入崗亭旁邊的小平房內辦理手續,比對證件資料後手續便算完成。行政大廈建於1952-1958年,是長約254公尺,高約42公尺的單一建築,其建築原形則來自勒•柯布西耶另一個經典作品馬賽公寓[7]。行政大樓跟其他的大樓的參觀方式不一樣,也是我最期待的,這裡可以參觀建築物的內部,並且可以到最高處的屋頂,然而因為這裡是主要行政辦公的地方,所以建築內部禁止攝影。

取得許可之後,一樓接待處的行政人員便帶我們進去行政大樓,室內人來人往,跟外面一派寧靜不一樣,畢竟這裡也是兩個邦的首府,室內空間保有原有清水混凝土的質感,只是同樣缺乏管理,顯得有點髒亂,有時候也搞不清楚是混凝土的灰色,還是灰塵過多,原本立面上戶外平台也被塞滿雜物或是往外擴大了空間,不過更多的則是將現有的大開窗用布幕遮擋起來,在辦公環境中,如果沒有遮陽也是一種困擾。在結束參觀之前,我們只能跟著帶路的人走,他帶我們到某個辦公室里,感覺只是為了順路遞交公文之類的事情,我也樂於被這樣帶著亂晃,可以看到更多辦公空間,辦公室的隔間也算是井然有序,不過文件雜物也是到處堆放,喝茶看報的人也是不少,感覺全世界的公務人員都是一個樣。最後,我們終於搭乘電梯來到最頂層!這裡有兩個看點,一個是勒•柯布西耶所提倡的空中花園,另一個則是可以遠眺議會大廈跟高等法院,來參觀行政大廈的人一般都會拍一張遠眺議會大廈的經典視角,因為屋頂是唯一拍照的機會。來到了頂層,發現這裡人也不少,有人在這裡吸煙或是聊天,也人來這裡睡覺…頂層的樓板因為要種植的緣故,所以是拼接的混凝土架高地板,小心翼翼的走在上面,心裡也想著勒•柯布西耶的屋頂花園究竟是想造成什麼樣的場所?或許是五十年前的屋頂綠化技術還不夠成熟,還無法造成類似地面景觀的綠化效果,但是將綠化抬高到屋頂,讓人們的生活空間從地面延續到頂層也是一種往高層生活發展的概念,一種節省土地、集約式生活的目標。屋頂上還有一個類似景觀亭的建築物,也是整棟建築的最高點,站在這裡可以看到才參觀過個議會大廈跟高等法院,覺得能夠將大師的作品一次看夠也已心滿意足,直到下樓離開了行政大樓才覺得心情更輕鬆了,此行的目的也已經達成!很開心,總算可以專心去尋找食物,實在受不了了。之後一路又步行回到了高等法院附近,一方面是為了搭公交車回市中心,另一方面則是打算去附近昌迪加爾少數列在旅遊景點之一的石頭公園(Rock Garden),到了高等法院附近才發現原來有小排檔可以提供餐飲,觀察下來,這裡消費的人,幾乎人手一個文件袋,除了法官,就是來這裡上法院的民眾吧!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行政大樓立面的原型來自勒•柯布西耶另一個經典作品馬賽公寓,立面有機的拼貼式排列,讓寬約兩百多米長的立面不致於單調,而有焦點。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行政大樓的頂樓設置了架空地板,由混凝土版鋪設而成,除了為屋頂隔熱之外也可以種植綠化。屋面上還有一個架高的構造物,有點像涼亭,可以供休息跟遠眺。

鄰里單元

離開這一區時,又遇到不知如何搭乘公交車的困擾,沒有站牌也沒有指示,詢問的到的公交車號卻也是遲遲沒有出現。最後,看看時間跟手機上的地圖,既然已經不趕時間了,也剛用過餐點,乾脆就邊走路邊逛回市中心吧!而這一走也讓我感受到了不同於早上在公車上看到的城市。我們穿越了勒•柯布西耶所劃分的鄰里單元,每個鄰里單元之間,又細分區域道路,同時配有景觀公園。過境車輛會在鄰里單元外行駛,住在區內的人才會開進單元內,所以走在每個區塊中,一旁是景觀花園,一邊則是獨棟豪宅,幾乎沒有車輛,讓人很難跟印度聯想在一起,倒有點像是美劇中經常出現的別墅社區。每一個鄰里單元大約有1.5公里見方,步行起來並不輕鬆,一路上邊走邊想,理想化的鄰里空間在這裡被實現了,很幸運可以體驗這樣的空間,但是然後呢?我感受到規劃對於行人的不友善,這樣的街廓尺度是屬於汽車,這樣真的是好的嗎?而後續還有人這樣規劃嗎?但是,眼前的我確實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印度,而這也是勒•柯布西耶在1950年創造的未來城市。

第17區

走了大約兩個半的區塊,終於走回到了早上公交總站的所在的第17區塊,這裡是市中心的主要商業區。勒•柯布西耶對於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認為在現代工業的技術上,完全可以保持人口高度的密度,同時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提出高層建築及立體交叉的設想。我在17區也體驗到了所謂立體交叉的概念,由於這裡以商業區為主,就跟鄰里單元一樣,17區也被分割為幾個區域,而公交總站只是佔了其中的一小塊,到了下午才比較適應一個街廓的尺度,早上還以為掌握了公交站便掌握了17區塊,實在愚昧啊。每個區塊皆分布著停車場以及商業大樓,然後再透過廣場串連起來,形成完整的17區塊,然而我發現為了不讓地面廣場被穿越的道路所切斷,影響步行的流暢性,有幾條道路像高架道路一樣地的被抬高從建築的二樓的穿越,只為了留出下面的商業空間及廣場,這是目前看到這裡對行人最友善的規劃。而這一區的商業建築型態可以看得出來跟先前參觀過的行政大樓是同一種風格,商業立面都是以出挑的樓板以及竪向板組成,雖然說風格一致,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就顯得單調沒有生氣。天色漸漸暗了,雖說這裡是商業中心區,但是顯然供大於求,廣場上的人寥寥無幾,顯得有點蕭條,我們暴走了幾個街廓實在疲憊,但也只能漫無目的的走,看到哪裡有人聚集或是有商業氣息我們便往那裡走,最後,我們找到了一條主要的商業步行街,商業街的兩側是常見的服飾品牌,比較讓人驚訝的是居然有噴水池的水舞表演,有些小孩站到噴水池前面隨著音樂起舞,自然的擺動及沈醉的表情,強烈感受到印度人對於歌舞的天份。對我來說,此行能夠帶走的紀念品大概就是幾本有關昌迪加爾規劃的圖集,廣場周邊也有不少書店,Lonely Planet中也有所推薦,只是我在這裡書店都沒有找到理想的書,反而令人驚訝的是,書店裡幾乎以教科書為主,閒書不多,聚集的買家也不少,覺得在這個貧窮的國家中,能夠有這樣的生活環境跟教育資源真的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晚餐總希望能夠找一家舒服的餐廳好好吃一頓才不致於愧對疲憊的身軀,而且最後兩天的行程里,已經對於印度傳統食物沒有興趣,最後找了一家沒有人光顧的烤雞專門餐廳,另一個吸引我們的光顧的,也是門口大大的啤酒杯招牌,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17區的商業建築也是以清水混凝土為主,有些建築採用了層層退縮的騎樓形式,高聳的騎樓空間讓立面空間看起來更為氣派及舒服。不過,大量的清水混凝土材料實在是少了點商業的氣氛。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道路從建築的二層穿過,利用立體道路來保留了首層廣場的連續性,是很不錯的規劃設想,只不過交通的噪音難免會影響到上面的住戶。

因為有大師勒•柯布西耶的規劃及設計背景,昌迪加爾有一間建築博物館(Architecture Museum)以及勒•柯布西耶紀念館(Le Corbusier Centre),這兩個場館展出的內容也大多圍繞著昌迪加爾的規劃歷史為主題展開,兩個展出規模都不大,但是勒•柯布西耶的手稿及當初的工作模型也會讓不瞭解建築設計的能夠融入其中。然而紀念館的紀念品販賣鋪卻是令人失望,大多產品不夠精緻也不實用,同時也沒有合適的圖冊,說不定在Amazon.com會更有收穫。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勒•柯布西耶紀念館空間簡單,將昌迪加爾規劃時期建築師的各種文物或是圖畫,以不同時期為分類展示,是勒•柯布西耶迷必訪之處。

勒•柯布西耶這號人物,建築設計的領域中,不論喜好,沒有人不知道他,在其他行業中,似乎沒有可以比擬的人物。他的許多建築想法及概念在當時常惹人爭議,設計也經常被否決而淪為紙上建築,即使是到了現代也有人批評他缺乏開放的思維,是一種唯我獨尊(Solipsistic)的建築學。但我最佩服的是他始終致力於讓居住在擁擠都市的人們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這也是我近期的體悟。如同在高等法院與議會大樓之間有一個勒•柯布西耶所設計高約26米的大型景觀地標,叫做開掌紀念碑(Open Hand Monument),打開手掌的造型是他一直反復應用在設計上的主題之一,他認為打開手掌的概念代表「和平與和解,可以自由的給予及接受」,呈現了概念上的給與取。而從遠處看,我覺得這個手掌更像是一隻飛鳥,始終往正確的方向飛去。這也是這個城市存在的價值觀所在,在這裡可以看到生活習性鬆散的印度人被交通號志所控制,也可以看到1950年的未來城市的模樣,至今舊運轉著,充滿活力。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開掌紀念碑除了主要的手掌造型,其他部分則以幾何的分割跟線條來構成廣場,還有一個儀式性功能的指揮台。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用性。


名勝|SIGHTS

政府行政大樓群(the Capitol Complex)
位於第1區(Sector-1),三個主要的政府大樓跟開掌紀念碑(Open Hand Monument)都在這裡,這也是來到昌迪加爾的最主要旅遊景點,喜歡建築的朋友這一生不要錯過。

勒•柯布西耶紀念館(Le Corbusier Centre )
位於19-B區,展出勒•柯布西耶大師的手稿以及在昌迪加爾工作時的一切記錄,包括了書信、照片、使用的傢具等等,很完整的介紹了大師與昌迪加爾的關係。
網址:http://chandigarhtourism.gov.in/lcc/index.html

昌迪加爾建築博物館(Chandigarh Architecture Museum) 
位於10-C區,這裡用了照片、大型模型跟規劃沙盤以及圖說,完整的介紹了昌迪加爾的規劃跟發展,包括了第一階段的規劃模型跟圖說,可以跟現有的規劃做一個比較,很有意思。

昌迪加爾石頭花園 (The Rock Garden of Chandigarh)
就位於高等法院邊上,是一座受到政府支持興建的私人花園,從1957年開始,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建成,至今還在擴建。整座花園裡以石頭以及回收的廢棄物為材料,創造出了超過兩千座的雕塑,裡面的創意跟花園規劃超乎想像的驚人。
網站:http://nekchand.com/

深度體驗| EXPERIENCE

參觀政府行政大樓群(the Capitol Complex):三個主要的政府建築,高等法院、議會大廈、行政大樓。全部由瑞士出生的法國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所設計,同時他也是昌迪加爾規劃的總設計師。所有的建築群皆需要辦理許可,所以記得帶上護照,手續免費。最保險的方法,就是到高等法院附近的遊客中心辦理,位在Jan Marg路往第1區的快到盡端處,搭車過去時可以注意一下,就在路邊上的林子里,不是很好找,當地人不見得知道。

住宿| STAY

在Lonely Planet上少數被推薦的旅店之一。距離市中心的第7區很近,步行可到,而且推薦旅店的早餐,簡單好吃。隔壁是一家叫Hotel Divyadeep的旅館,不要被名字給混淆了。
Hotel Satyadeep
住址:lSCO 1102-03, Sector 22B, Chandigarh.
電話:0172-2703103/2721165)
預定:hddeepsdeep@yahoo.com

餐廳| RESTAURANT

Bhoj Vegetarian Restaurant
這裡提供純正北印度的傳統餐點Thali,每一份包含了傳統餅皮跟各式口味的醬汁(也就是咖哩,印度食物名稱中並沒有咖哩,而是國外對於這些醬料的統稱),價格實惠,份量足。裝飾很像西式的咖啡廳,從客人的裝扮看起來,大多是生活水平較高的本地人。
住址:SCO 1090-91, Sector 22 B Chandigarh, 160022


名詞解釋| SHARE
  1. 印度金三角
    德里(Delhi)、齋蒲爾(Jaipur)與阿格拉(Agra)這三座城市,其相關位置仿若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點,因此,印度人稱之為「黃金三角」。
  1.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勒•柯布西耶(法文: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又譯科比意或柯比西埃,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法國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畫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功能主義建築的泰斗,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他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密斯•凡•德羅並稱為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1. 印巴分治( Partition of India )
    是指於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
  1. 鄰里單位(英語:Neighbourhood Unit)
    是美國社會學家及建築師佩里(C.A.Perry)於1929年在編制紐約區域規劃方案時,針對紐約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擁擠、居住環境惡劣和交通事故嚴重的現實,提出的居住區規劃理論概念。從分界上看,鄰里單位的邊界是其外圍由「外部城市道路」組成,但是「外部城市道路」卻不得穿過鄰里單位內部,使得內外道路有著嚴格區分。
  1. 「新建築五點」(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它們是:
    • 底層架空(les pilotis):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 屋頂花園(le toit-terrasse):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
    • 自由平面(le plan libre):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 橫向長窗(la fenêtre-bandeau):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 自由立面(la façade libre):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1. 廊香教堂
    廊香教堂(法語: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是位於法國東部弗朗什孔泰大區上索恩省廊香鎮的一座羅馬天主教聖母朝聖小聖堂,由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於1954年完成的。被認為是柯布西耶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紀教堂建築的一個重要典範。
  1. 馬賽公寓(法語:Unité d’Habitation)
    是法國馬賽的一處由建築師勒•柯比意設計的公寓住宅。馬賽公寓高18層,共有337戶,可容納約1,600人生活。內有23種不同類型的房間。除了馬賽之外,勒•柯比意也在柏林等其他四地設計過類似的公寓。但無論在規模還是在都市計劃的意義上,其他公寓都無法和馬賽公寓相提並論。
参考資料| REFERENCE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