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公租房設計自2012年開始,2013年末動工建設,並於2016年初全面竣工。本項目設計獲得上海市“我最喜愛的保障房”評選設計創新獎及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 設計大賽“建築及規劃雙金獎”,上海東方衛視及上海第一財經頻道都有新聞報導。

 區位概念

本專案區位特殊,原址先前是水泥預伴場地,同時位於虹橋機場的航道下方,飛機起降頻繁,按照現有的條件,若要作為居住空間,抗噪必然是最重要的課題。而在2012年左右,中國居住政策為了滿足大量的居住需求,上海政府開始大量的興建公共租賃用房(以下稱公租房),每年必須滿足一定的開發量,所以身為國營企業的開發商,便成為了實行政策的主力。

簡言之,公租房就是由政府出資興建住宅,以短期的租賃形式租給特定的人群。而本地的區位,嚴格來說並不佳,距離軌道交通較遠,最近的地鐵站(13號線金沙江西路站)步行距離約為3公里。大區位來說,這裡鄰近東面的凌空經濟園區及南面的虹橋商務區,項目周邊也有許多與運輸、物流相關的行業,商務氣息濃厚。生活機能方面,項目南面有一所小學和一所幼稚園,地塊周邊僅有少量的沿街社區商業,多為餐飲及房產仲介,大型的購物中心(江橋萬達廣場)距離基地約1.8公里,項目周邊缺乏具規模及管理良好的商業。

 %e5%9b%be%e7%89%874
%e5%9b%be%e7%89%873
無邊界的水岸運動公園

人群定位上面向剛出社會、在地塊周邊工作或是創業,短時間內無法負擔高額租金的年輕人。這類人群充滿衝勁、對未來滿懷期待,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且快,生活上除了大量的倚賴網路線上服務之外,同時也渴望線下與人之間的交流,生活之餘也注重運動及休閒,因此在空間上更注重居住功能以外的交誼及運動空間。

專案坐落於虹橋機場北面的航道下,航空噪音是已知的問題,唯一的景觀資源就是地塊北面的吳淞江及其北面退縮55米的綠化帶,在總體規劃中吳淞江沿岸都是大規模的公園綠地,因此綠地的延續與利用也是這個項目必須思考的課題。

結合使用者定位及環境條件,空間上除了滿足居住的需求之外,我們將項目定位為一個結合居住、交誼及運動功能的水岸運動公園。周邊良好的景觀條件及場地也提供了戶外休閒運動的空間,打破社區的邊界,周邊社區內部的景觀相連接,原本局促的空間延展出去,形成一個無邊界的水岸運動公園。%e5%9b%be%e7%89%875_2

160225_sh-%e5%8c%97%e7%bf%9f%e8%b7%af%e5%85%ac%e7%a7%9f%e6%88%bf-023

環境與挑戰

公租房建築是一種集約式住宅,以小面積單元為主,同時因戶數多,居住的人口也多,所以如何打破高密度建築給人的不適感是一個課題,而建築方案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縱向的思考,而橫向的展開,有許多問題其實是互關聯,甚至最後會發現,其實只要順著自然的規律走,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

本案的規劃難點在於40米的航空限高下,克服高密度住宅區局促感及雜亂感,我們主要通過改善通風、採光及營造空間的開擴感來解決。從四個方面來綜合考慮:降噪、通風、日照和無邊界的共用空間。

噪音是最主要的環境難題,基地位於飛機起降的航道下方,幾乎每十分鐘就有一班起將的飛機,对于居住来说是嚴苛的挑戰,也是政府与业主最关注的课题之一,同時在完工之後,也必須經過權威單位現場抽查并測量分貝值,低於規範標準才能通過驗收。

降噪方法大體上分為兩種,一是從噪音源頭封堵,二是從受噪音端做防堵工作。顯然我們無法讓飛機停飛或是改變航道,所以只能從建築本身來解決。我們嘗試利用噪音分析軟體來研究建築排布與音源的關係,而我們發現如果建築長邊與音源方向平行排布,聲音會在水平排布的建築之間反彈,形成聲音通道,並將聲音傳遞到遠處,不利抗噪。而建築若長邊(主要立面)迎向(垂直於)噪音源則會形成類似牆體一樣的阻擋效果,將大大減小建築背面的噪音干擾。如果把建築當成牆體平行排布,並與音源垂直排布,形成一道道的聲音屏障,以建築佈局的手法來抗噪似乎是可行的,而虹橋機場的噪音源會因為氣候因素而改變起降航道,不過大致上都在地塊的東側或是西側,所以除了常規南北向的建築佈局之外,東西向佈局對於抗噪更為有利。

%e5%9b%be%e7%89%876_2

另外再來看看影響居住條件的兩個因素:通風跟日照。位於上海的一般商品住宅,規範上必須要有冬至日至少一小時的日照,然而公租房與一般商品住宅不同,它對於日照時數的要求沒有居住建築來得嚴格,這也為公租房的高密度建築帶來了佈局彈性,從日照分析可以發現,除了朝向是北向(包括北偏東及北偏西)完全沒有日照之外,東西向朝向仍然可以有日照,這也給了建築東西向排布一個有利的條件。

此外,上海的常年風向是東南風,跟地塊傾斜的角度幾乎一致,因此建築體塊在地塊南面開口,對於地塊內部的通風有很大的幫助。結合之前所提的噪音、日照及風向的因素,同時考量建築間距及綜合指標,圍合式佈局結合南面的大開口成為主要的佈局基礎。

圍合式佈局有什麼好處?首先,不同于一般高密度住宅社區的緊密間距,它將高密度住宅的局促感給化解了,東西建築的棟距有224公尺,南北向的棟距最遠為210公尺,對角線的間距更有270米以上,讓小型居住空間也有豪宅般的視覺尺度。圍合佈局也將建築體外推到地塊周邊,中央形成一個大型的景觀綠地,這對於高密度暫居的住宅單元而言,有公共交誼功能的集中綠化空間是比私家花園更迫切需要的。

三個層級的交通分布

公租房專案在業主的眼裡是個不賺錢的項目(對於設計公司也是),將來建造完成是要移交給政府經營,所以在建造成本上必須能省則省,在設計之初便已經不考慮建造地下車庫,將車位全部規劃在地面層,而根據規範本專案必須要配置390輛的停車位,停車占地幾乎就占了大半的用地面積,大量車輛將造成對生活區的干擾。我們就想何不把生活層往上抬升?將停車區域集中在地塊西側地面及架空層空間,然後在地面停車上方新建架空景觀層,東側地面層則以景觀為主。

其中三個層級主要為:地面層及建築首層架空為停車層、二層為生活層及景觀層、三層以上則為公租房的居住區域,這樣的架構公私空間分明,人車分流。架空通道從社區南面的迎賓大階梯,一路可以通往景觀平臺,最後抵達北面主樓的住宅入口。架空通道寬度有三米,步行其中舒適而不感到局促,平臺下方皆為地面停車及車道,實現人車分離的理想社區步行空間。

%e5%9b%be%e7%89%875

景觀布局

為了達到無邊界綠化的環境,則是將建築首層架空,讓南北向的空間對流可以自由地通過中央集中綠地,同時景觀視線也可以延伸到濱河水岸,架空層下方空間則可以作為地面停車使用。

小區採用圍合式佈局,以創造出最大的中央綠化空間,視線開闊,不會因為高層住宅的四面圍合而產生壓迫感。空中花園平臺上提供大量的廣場空間以及花池,居民可以在這裡停留交流。在兼顧安全性及視線的通透性的同時,將欄杆設置在採光井的洞口部位,將花池邊界開放出來,讓居民可以接觸到花草。

社區西面有空中花園平臺,東面則在地面層設置綠化景觀,並以緩坡阻擋往西面地面停車場的視線。考慮消防登高場地的設置,地面局部採用硬質鋪面與綠化草地穿插的佈置方式,讓綠化沒有邊界,自然地與車道結合在一起,鋪地的矩型方陣也與圓弧的空中花園平臺彼此呼應。

%e5%9b%be%e7%89%878

開敞式中廊

公租房在規範歸類上屬於宿舍建築,一般為了提高實用率,普遍會採用高效的中廊式佈局,但是中廊式佈局的空間往往帶來空間通風不佳的問題,同時居室也僅能單面採光,公共中廊也常是通長且採光不佳。從通道佈局的形式來分析,可以觀察到,中廊式可以視為外廊式佈局的組合,由一條外廊來服務單邊的居住單元,因此住宅單元可以雙面採光及通風。所以如果將中廊式佈局改善一下,將建築單元與通道脫開,中間為開敞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形式又類似中庭式空間,但因為建築指標的限制,沒有辦法擁有像中庭式空間那樣的室內開放公共空間,所以我們又進一步將屋頂打開,讓中廊空間變為戶外空間!如使一來,就變成可以呼吸的開敞式中廊空間,中廊通道成為戶外空間,讓中廊兩側的單元也有自然通風及採光的條件!

而為了打造更優良的戶外休閒空間,我們又將一層一條通道的傳統作法,改為兩層共用一條通道,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通道樓層之間的高度變高了,同時公共分攤的面積也只要傳統中廊的四分之一,兩層四戶共用一個空中交誼平臺,借此打破相鄰而不相識的藩籬。

開敞中廊結合了中廊與外廊的優點,除了節省空間並提供通道功能之外,同時在開敞中廊上方加上了採光頂棚,一方面可以遮風擋雨,創造風雨無阻的室外交誼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擋部分噪音源。除此之外,我們也做了一些人性化的考慮,比如說中廊的寬度約一米八,比一般疏散的通道還寬,同時在中廊樓板兩側還有外挑卅公分的挑簷,透過這些手段,讓人的視線不會直接看到通道兩旁的挑空區域而起引懼高的反應,而對於住戶來說,也可避免隱私被窺探,通道的玻璃欄板高度也比一般欄杆高度高,一方面給人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可儘量避免中廊上的高空墜物。

而開敞中廊的手法對於業主來說,在設計之初也有所抵觸,因為這樣非常規的通道作法,會因為結構超限,必須通過專家評審才能過關。結構上困難點在於建築平臺上方佇立著兩棟七層的建築物,兩個建築物之間架著懸空的開敞中廊,如果開敞中廊與兩棟建築相連接,則可能會發生兩邊建築沉降不均,中廊樓板被拉扯的問題。

最後的解決方便是將整棟建築的結構一刀兩斷分為兩個單體,開敞中廊則由兩邊建築分別挑出。除了必要的結構計算,還必須通過政府組織的結構專家評審會才能實行,雖然多了些行政程序及工作量,卻可以換來更好的居住環境及有特色的空間。

16029_sh-%e5%8c%97%e7%bf%9f%e8%b7%af%e5%85%ac%e7%a7%9f%e6%88%bf-108

建築風格

由於公租房單元數量龐大,在指標及經濟性的考慮下,建築單體立面一般會顯得單調而統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利用不同空間功能來定義立面的變化及色彩選用,避免大面積的建築立面顯得單調。除了設置公共空間的窗底水平線條,並將立面上每戶的空調板納入造型處理,局部點綴以空調板串連起的水平線條,亦或是將上下層的空調板垂直以板串連起來,形成立面上的焦點,同時不同色塊的跳動也讓立面充滿活力。

主樓戶外樓梯立面以水平方通鋁管作為裝飾,以呼應主要立面的水平線條,金屬線條與大面積的山牆立面形成粗細質感的對比。而開敞中廊盡端的緊急逃生通道空間,則是一個框架且通透的空間,介於戶外梯與開敞中廊之間,三個空間的虛實對比讓端頭的開敞空間有了不同的層次感。

%e5%9b%be%e7%89%872

開放的空間雖然讓人覺得心曠神怡,但是長久以來被包覆在室內的公共空間,讓人們還是習慣可以有一個環境受控的公共環境,所以公租房的開敞中廊也是新的嘗試,在踏入家門之前都是處於戶外的環境,公共通道會因為冬天而讓人感到寒冷、大風雨時可能會有斜風雨落在平台上,夏天則會有徐徐微風吹過,而突然的雨後雷陣雨也不會影響在外面與鄰居閒話家常的興致,人們與自然環境無縫的共存那才是一個回歸人性生活的形態。


項目類型:公共租賃房
夏懇尼曦(上海)建築設計事務所
用地面積:29,070 ㎡
建築面積:84,427㎡
容積率:2.35

上海市“我最喜愛的保障房”評選設計創新獎。
2013年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設計大賽“建築及規劃雙金獎”。

施工過程照片記錄


An Apartment Complex in Shanghai
Sector:               Residential
Site Area:          29,070㎡
GFA:                   84,827㎡
FAR:                   2.35
Location:           Shanghai
Recognition:     Shanghai “My Favorite Government-Assisted Housing” Innovation Award

                            2013 National Habit Design Competition,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wards

Besides its convenient location near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e site also boasts a 55 meter scenic setback from an adjacent river. Designed to appeal to a young, white collar demography, the apartment complex features generous communal spaces for social gathering, exercise and networking. These public spaces combined with quality private dwelling uni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satisfy the dynamic needs of urban white collars. Other notable feature includes a waterfront sports park.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