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600公里,兩百萬人的參與,不分男女老幼,構成了非暴力的社會運動,從而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以及最後三國的獨立運動成功。成功的創造了非暴力社會運動的典範。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三國的相互信任,使得國家獨立的共識得以受到支持,因而成就了Baltic way社會運動。

baltijas-cela-facebook-skirklis

The Baltic Way


baltic-way-memorial-final-v3-01


A 現有的狀況:

  1. 城市中軸貫穿
    北面的自由紀念碑(Brīvības piemineklis)位於中軸的北側,同於與我們
  2. 對外交通便利
    周邊皆為Riga的主要交通動線,鄰近火車站(Rīga Pasažieru)及國際碼頭(Rīgas Pasažieru termināls),出入交通便利。
  3. 舊城型態完整
    舊城周邊有豐富的綠化做為邊界,舊城區型態完整,地塊整好處於舊城區的核心區域。
  4. 旅遊熱點
    城區內有許多歷史建築,旅遊資源豐富,有需多廣場散落在城區中,吸引許多遊客造訪。
  5. 適合步行
    除了舊城內少數的車輛,主要的車流量被管制在城區外圍,有許多停車場供使用,為城區內創造良好的步行條件。

B 重新定義地塊:

地塊區位重要,位處城市中軸,也在旅遊集散處,鄰近停車場,所以除了Baltic Way Memorial之外,是否有新的功能及發展?結合現狀分析,我們發掘現況的問題如下:

  1. 停車場之間沒有組織,互不關連。同時切斷中軸與地塊的關係,也讓中心兩個廣場獨立而無關連。
  2. 舊城區內出入口多,動線混雜,遊客必須要走回頭路。
  3. 旅遊資源沒有整合,缺乏明確的旅遊起點及遊客中心。

因此,地塊除了做為Baltic Way Memorial之外,我們另外給予新的定位:

Garden of Baltic Way Memorial

  1. Connection between squares and entrances
    成為旅遊區的起點,我們在這裡設置新的空間,旅遊遊客中心。同時地塊也串連了兩側的停車場,以及出入口,讓原本無組織的步行動線,因為地塊的存在而變為環形動線,因此遊客可以不用走回頭路,同時還將旅遊區,從舊城區中拓展到南面的河濱區域。
  2. A new start point of the city axis
    地塊位於中軸南端,延續了北面的獨立紀念碑,因此本地塊除了是南北向的中軸的起點,也是中軸與東西向道路軸線的交點。因此我們也將(路名)納入規劃的一部分,從道路的兩端便可以感受到Garden of Baltic Way的氛圍。
  3. The start point of tour in Riga.
    這裡是Riga的中心區,做為一個核心區位,我們將這裡打造成旅遊活動的起點,將設置遊客中心,從這裡開始認識Riga.

baltic-way-memorial-final-v3-02


C Site Analysis:

地塊的型態不同與一般地塊,特徵如下:

  1. 地塊狹長,寬度18米,長度170米。同時要在地塊上佈置20個車位。
    針對長條地塊,依據現有我們將地塊分割三塊,以減弱地塊東西向的方向性。同時將停車位的出入角度跟地景結合分布在地塊的一側,以減弱車位對於地塊的影響。
  2. 地塊位於兩個車道之間,出入地塊不方便。
    地塊原本為地車分隔島,並沒有考慮人員的出入便利性。經過對於交通的研究,發現地塊兩側的交通緩慢,非主要的城市交通動線,未來可以透過交通號誌的控制來達到行人的安全通行。
  3. 綠色背景及單面景觀。
    地塊北側靠近Riga Technical University有一片茂密的行道樹,樹遮擋了大學建築對外的視線,同時也提供地塊一個綠色的北景及朝南面河的單面景觀。
  4. 地塊的對外展示面長:
    因為地塊較長,同時位於車道中央,所以地塊對外的展示面就比較長,所以必須考量從車道上、河面上以及橋上對於地塊的景觀效果。

D Concept:

  1. 三個國家的自我認同
    活動凝聚了三個國家的共計兩百萬的人民,所以利用三國的國花以及國旗的顏色應用在景觀用色以及排布中,藉以象徵三國的團結力量。
  2. 團結與序列
    活動的形式主要以手牽手的方式來貫穿三國,強烈的影像深深的印記在人們的腦海裡,所以我們結合長條型地塊的特性,以板狀以及立柱來暗示參與的人們,不同的高低及寬度的板或柱,正代表著參與的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還原全民參與的畫面。
  3. 花園的多樣性
    花園的特性就是充滿多樣性,以不同的空間組合及定位來豐富地塊的行走體驗,人們可以因為這樣的豎向或是型態的多樣性而願意停留或是通過這裡。讓這裡不僅僅是一個參觀點,也是一個旅途的過程。

E Site Planning:

  1. 地塊分為三個區域
    如前面所提,因為地塊屬於長條型,依據現有我們將地塊分割三塊,以減弱地塊東西向的方向性,同時可以有效率的安排布局。
  2. 一區為東側功能區
    這裡鄰近中心廣場及旅遊人群聚集地,所以將功能性的空間設置在東側,最具可及性。到了這一區可以了解舊城區的旅遊資訊,同時可以參觀Baltic Way的展示或是選擇到Café 休息。利用板塊做為主要的地景及建築元素。
  3. 二區為景觀區
    這一區做為東西兩側出入區域的連結區域,提供休憩及通行的功能。地景方面不同於一區及三區,採用了立柱做為序列元素,不遮擋空間,同時隨著地形高低起伏,增加了步行的趣味性。
  4. 三區為瞭望區
    這區與一區一樣都是做為出入口區域,提供地塊與南面河濱區域、北面出入口的連接。同時也以板塊做為主要的地景元素,與一區兩端呼應。而做為地塊的收尾,這裡設置了登高塔做為收尾,除了做為地塊的地標地景之外,也提供了驅使遊人前來的景觀元素。
  5. 序列元素的視覺效果
    利用板塊及立柱序列排布來貫穿地塊。視覺效果上,呈現虛實的轉換,隨著汽車位置的不同或是站立地點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風貌。
  6. 結合車位的地景分割
    為了讓車位不成為景觀上的遺憾,我們將汽車位的角度跟地景分割結合在一起,讓車位的分割成為地景的一部分,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baltic-way-memorial-final-v3-03


F Architecture

  1. 新增的建築功能
    建築設計上,按照任務需求,設置了Exhibition space(40㎡)、Souvenir shop (20㎡) 、 Café (30㎡)等空間,其中Exhibition space分為兩個。結合項目的定位,我們新增了遊客服務中心(30㎡) ,供遊客了解舊城區的旅遊景點以及交通動線。並考量了未來實際的使用狀況,增設了公共廁所。
  2. 獨立布局與彈性管理
    所有的建築空間集中在地塊東側,鄰近旅遊車下客處的中央廣場及停車場。
    布局上,每個不同的空間都獨立設置,各自有自己的安保系統,也方便未來建設過程中可以依實際現狀彈性調整空間。在未來營運的過程中,也可以按實際狀況獨立營運,互不干擾。
  3. 與地景結合的建築元素
    以板為主要形式,利用板之間的圍合來構成空間,力求空間隱藏在序列的板柱之後。為了管理方便,所有空間也採用拉門形式,營運時可以將開口全部打開,到了關門時間則可以全部以拉門全部關上。
  4. 大地材質
    材質上,大板以鋼板為主,其他的牆面則是以清水混凝土、玻璃及腐木為主。以大地材料以及現代的建築型態來與地塊周邊的新藝術建築風格(Art Nouveau buildings)做區別,塑造完全不同的性格。

baltic-way-memorial-final-v3-04


Share

Leave a Reply